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

貝多芬 Part2


11月10日,貝多芬抵達維也納。他用了三周時間整理安排自己的事務,之後正式到海頓處上課,直到海頓1794年去倫敦為止,超過一年。



海頓此時已年老,時間又緊,加上貝多芬出名的倔強性格,所以貝多芬究竟在海頓底下學到多少,並不清楚。美籍印度天體物理學家錢德拉塞卡在他的《真理與美》一書中提到,貝多芬在師從海頓這段時期,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能力,並有時現出挑戰的意味。因此在據說海頓強烈批評他的Op.1裡面的第三首c小調三重奏時(它正是貝多芬自己認為三首裡面最好的一首),貝多芬會認為這是妒嫉使然。但海頓可能並非詬病作品的質量,而是作品裡面的「大眾化」,就是一般的業餘演奏者也能對作品上手,而且其內容迎合了當時一般大眾的品味。如果真是這樣的話,海頓的批評則體現了18世紀末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衝突:音樂是否是專屬上層階級的奢侈品?貝多芬無疑正在努力打破這種貴族特權,夾在第二鋼琴協奏曲和第一交響曲的Op.20七重奏是一首優雅幽香的作品,貝多芬甚至「逼」出版商道:「快點將我的七重奏給這個世界吧,因為大眾正等著它。」海頓去倫敦後,貝多芬繼續他在維也納的深造,他得到約翰·申克的指導,並且在格奧爾格·阿爾布雷希茨貝格門下學習了一年的對位法。著名的薩列里也為貝多芬非正式地上過聲樂課。而阿羅伊斯·科斯打則教貝多芬弦樂四重奏。可以說,貝多芬在維也納不但學習到當時最先進的音樂理論,而且體會了前輩的音樂實踐 經驗。他在此期間寫有三首鋼 琴、小提琴和大提琴三重奏:作品1號、三首鋼琴奏鳴曲:作品2號、一首弦樂五重奏和兩首鋼琴和大提琴奏鳴曲。

初到維也納的兩年,貝多芬非常拮据,他住在一個地下室裡。為了自己在音樂界立身,他不得不在服裝、樂器、傢具,還有社交方面花錢,例如:他的筆記本上記有這麼一筆「25個格羅申,為自己和海頓買咖啡」。他每花一個格羅申都要掂量一下。對此,有趣的是,人們在貝多芬身後發現一份未完成的迴旋曲隨想曲手稿,上面寫有標題「丟失一個格羅申的憤怒」,雖然上面的手跡並不是貝多芬的,也沒有證據顯示貝多芬同意給這首迴旋曲叫這個名字。迪亞貝利買下手稿並作了一些修改使之完整。錢銀問題只能靠他自己的音樂來解決。他在沙龍裡舉行小型音樂會,能得到一些貴族的賞識,獲得一些生活品。貝多芬的贊助人有很多,其中包括卡爾·馮·里希諾夫斯基、安德雷·拉祖莫夫斯基公爵、伊斯特霍茲和約瑟夫·羅伯克維茲王子。再後來,版權成為貝多芬的收入來源。他並不喜歡去當一名音樂老師,為貴族千金上課使他反感。但是他的確當過家教為人上鋼琴課,其學生中不乏有名的演奏家如特雷莎·布倫斯維克和多羅蒂阿·維特曼。

1795年他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,曲目是他於1794到1795年創作的《第二鋼琴協奏曲》,由他本人演奏鋼琴。演出獲得了成功。這首鋼琴協奏曲,被普遍認為頗有「維也納味」。當時有人評論道,作為鋼琴家的貝多芬有著「火花、光彩、幻想還有深邃的情感。」這次音樂會,是貝多芬第一次向維也納展示自己。 此時的貝多芬已經開始看到成功的光芒,他不但被邀請出席一些有名的慈善音樂會,而他1795年為維也納美術協會年度舞會所寫的《12首德國舞曲》,甚至比海頓一過即逝的同類型創作得到更多的青睞。即使是兩年之後,仍可聽到人們對它們的讚勵之聲,還被以鋼琴版本的形式刊出。 就在這1795年,貝多芬向一位名叫馬達琳娜·維爾曼的姑娘求婚,但後者拒絕了。

1796年貝多芬的事業起升,他先後在布拉格和布達佩斯演出,途經紐倫堡、萊比錫和柏林等地,並創作了《大提琴奏鳴曲Op.5》和《鋼琴奏鳴曲Op.2》。 但正是此時貝多芬出現了耳疾的先兆,他描述道:「耳朵里常聞低鳴和呼嘯」,後人還懷疑在1797年貝多芬曾得病,非常有可能成為其日後全聾的先著。但是,這並沒有讓貝多芬停 下,他為其巡迴演出寫出了《C大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》。 而在1799 年,貝多芬發表了可能是他最早的最受歡迎作品之一:c小調《悲愴奏鳴曲》。作品是獻給貝多芬的朋友卡爾·馮· 里希諾夫斯基親王的。 與後來的「熱情」和「月光」不同,這個「悲愴大奏鳴曲」名字是貝多芬自己命名的。奏鳴曲被認為是表現了貝多芬面臨耳疾的痛苦,準備承受命運所帶來的煎熬。與一般的奏鳴曲開章就是快板不同,「悲愴」先是有一段莊嚴緩慢的樂段,再進入快板。第二樂章徐緩甘美。而一年之後,他的第三鋼琴協奏曲,被認為是貝多芬對 現代協奏曲有重要影響的四部協奏曲第一部《3、4、5鋼琴協奏曲和小提琴協奏曲》完成。鋼琴的比重增加,整部作品非常輝宏,同樣,作品仍是貝多芬非常擅長的c小調。 但1800年最值得一提的作品,卻是《第5號小提琴奏鳴曲》「春天」。單從名字人們就可對音樂略感一二,但是這個春之名卻不是貝多芬的手筆,是後人因其幸福暖意洋溢,而加上去的。這種現象,日後還會在貝多芬的作品中出現。同年,他在1799年下筆的第一交響曲完成。這些早期的作品,都有著海頓、莫扎特等人的古典主義風格:樂章內旋律的發展、樂章之間的鬆散關係、個人情感的隱藏等。但是在這之後的不久,貝多芬就邁出了自己的步伐。

而今天要介紹的背景音樂是--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-命運(Symphony No.5 in c min,Op.67)

第五號交響曲的特徵,在於那強而有力,象徵「命運叩訪」的四個音動機,並在他的巧妙安排下,將之無限延續,貫穿全曲,引出了無懈可擊的完美結構,使傾聽者感到一股無可言喻的震撼與感動。貝多芬曾向他的弟子說明此動機:「命運來敲門的聲音就是這樣」,因此這首交響曲遂被題名為「命運」。在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曲中,此作品不僅演奏次數居世界之冠,其受歡迎程度更是首屈一指,堪稱永恆的交響曲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