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

巴哈 Part1


        被後人尊稱為『音樂之父』的巴哈,出生在德國的一個音樂世家。兩百多年來巴哈家裡出現過許多位傑出的音樂家,不過其中最為後人所熟悉的就是這一位了。父親從小教導巴哈學小提琴與中提琴,不過十歲那一年父母親相繼去世後,巴哈就由大哥扶養,並由大哥教他古典鋼琴。

        據說喜愛音樂的巴哈常在半夜時,等到大家都熄燈睡覺後,偷爬起來,然後把大哥精心保存的樂譜叢書櫥裡取下來,在昏暗的燭光下,一首一首地抄錄下名曲;後來被哥哥發現了,便很生氣的將他視如命根的抄譜簿給沒收了。從這裡我們知道巴哈是多麼喜愛音樂了!

        後來巴哈前往一個音樂學校學習音樂,並得到學校豐厚的獎學金﹔巴哈在這裡學到非常多的音樂技巧,畢業後他又到北方音樂水準更高的城市,繼續深造。
巴哈第一個與音樂有關的工作是在一個教會裡彈奏鋼琴,作曲只是他的業餘嘗試,但後來他因位一些事情,離開教會,轉而去當皇宮裡一個負責音樂的職務,因此作曲便成了他最重要的工作,也從這個時候開始,巴哈開始展現他作曲上的天賦。
巴哈二十三歲的時候跟他的表妹結了婚,兩個人的生活相當美滿,因此巴哈一共有二十個孩子,雖然其中有幾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不幸夭折了。家庭的和諧也是讓巴哈能專心創作音樂的主因,為了感謝他的太太,他還曾經寫過《致安那‧瑪格麗娜古鋼琴小品集》而這首曲子後來也成為初學巴哈鋼琴的人必學的曲目之一。
        晚年的巴哈視力突然大幅的減退,當時請了一個自稱『名醫』的英國來幫他治療﹔沒想到治療後反而是完全失明。這對巴哈是個痛苦的打擊,但對作曲有著狂熱熱愛的他並不放棄作曲,他利用口述的方式由弟子筆記。失明幾年後,巴哈卻意外的重見光明,但這只是發燒所引起的迴光返照罷了。十天後巴哈就過世了,享年六十五歲。



西洋12平均律是由巴哈所做。
        當初巴哈是要給自己兒女練習的,巴哈完成此冊平均律於1744年,作品880為F大調,前奏曲為嚴格的五聲部和聲進行,在此進行裡伴著柔美旋律的裝飾音群,有著風琴音樂的風格。賦格則是由三聲部的輕快節奏所組成,具有跳躍感的賦格和內省型的前奏曲剛好形成一強烈的對比。 

十二平均律
        十二平均律是由明朝律學家朱載堉所提出,早於西方五百年出現。他將三分損益法所產生的五度相生律無法還原的問題解決了,其實五度相生律是純律的物理和諧倍 數關係,每個調性都會衍生不同的頻率差異音階,為了轉調的實用性,平均律的出現雖然解決了轉調問題,卻也產生另一個和音不夠完美的問題。

        十二平均律將八度間(倍頻),刻劃成平均的十二個音階,以12根號2為基數(1.059463094)為音階間格,這樣完整的十二個平均音階就可以讓12 個調性圓滿轉換,每個音階都可以吻合應用,鋼琴是十二平均律的典型樂器,西洋音樂之父巴哈就以此十二平均律編寫了十二種調性的古典樂曲,為十二平均律完整 樂曲之始。

        現在我們所聽到的背景音樂為巴哈鋼琴平均律第一冊第五首的賦格,全曲結構寬廣,宛如管風琴曲一般,由於四個聲部層層交疊,音響效果顯得富麗堂皇。此曲的詮釋法眾多,而我選擇將之 彈成法國序曲的風格,即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與深刻的觸鍵。此組平均律相當特別,其中的前奏與賦格形成相當大的反差,然整首D大調生氣明朗的性格貫穿全曲,讓 聽者在曲中终感受了寬闊浩大之舒坦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